最新目录

浅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(2)

来源:分子科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09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(三)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手段 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·埃利亚松是当代活跃的艺术家,由他设计制作的沉浸式装置艺术,将他对自然的情感融入装置

(三)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新手段

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·埃利亚松是当代活跃的艺术家,由他设计制作的沉浸式装置艺术,将他对自然的情感融入装置作品,让观者深深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氛围之中。埃利亚松以雾、水、冰、光、气等自然现象作为其装置作品中的材料,并同几何学、物理学、美学相结合表现自然之美。他期望“这些艺术作品将邀请观众向内观看,探讨其感官在其中将如何作用,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梦想理想主义实践提供可能”。在这如梦似幻、若有若无的沉浸式体验下,观者早已融入其中,感受万物的一呼一吸,与大自然合二为一。

埃利亚松常年研究自然科学,水、气、冰晶,生物、空间几何学等都是他的研究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。他的作品很多都是螺旋形、六边形、多面体,这些不规则图形充满设计感,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,时常会伴随难以表达的情感,这部分情感会融入作品当中,并被观者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感受到,这种朦胧又难以言说的部分超越了语言,这便是艺术的魅力。

作品《声音银河》是由27个多面体组成的装置,每个多面体都犹如银河中一颗颗耀眼的行星,散发着钻石般的光芒,埃利亚松所表现的是天体音乐理论。开普勒受到毕达哥拉斯理论的影响,将天文与音乐进行有机结合,在特定情况下,行星运行的轨道形成和谐的角度,天体发出的音调混合在一起,充盈了整个宇宙,形成了悦耳的天体音乐。

二、艺术对科学的影响

(一)艺术为科学的进步提供灵感

钱学森在《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》中提到,艺术思维的训练有助于科学想象力的培养。《原创》(Originals)一书中研究了科学家的艺术才能,书中提到,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普通学者相比,前者会演奏乐器的可能性是后者的2倍,会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是后者的7倍,会表演、舞蹈或魔术的可能性是后者的22倍。音乐曾经是数学的分支,艺术思维启发科学创新,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艺术的发展。美妙的音符与大自然的数理规律实现了辩证统一,科学家能够使用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研究,对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。

(二)艺术助人理解科学概念和信息

透纳善于描绘光与空气之间的微妙变化,他研究光芒的强弱、云朵和风的活动,可以说透纳一生都在追光。透纳的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光是一种粒子。很多人认为,光跟物质很不一样。但是现代物理学有一个统一的理论,可以用一套方程描述光的两种形式。比如说,我们可以把光看作由光子组成的粒子。事实上,把光看作是物质仍需要一些艺术想象。欣赏透纳的作品,会对光的粒子性清晰明了。

2009年,甲型流感病毒H1N1即“猪流感”肆虐全球,各国人们在担心病毒感染到自己身上的同时也在困惑:为什么这个病毒如此可怕?都柏林科学美术馆举行了一场名为“传染病:离远点儿”(INFECTIOUS: Stay Away)的展览,旨在通过艺术形式和科学手段,帮助人们直观地了解传染病的感染机制和自我防护的措施。

进入展览馆,每位观众都要佩戴一个电子标签,观众在展区内的行踪会被标签记录下来,在显示屏上,观众可以看到病毒是如何通过人及物品进行传播的,有些观众会变成“病毒”模拟受害者,需要前往“消毒站”进行“消毒”。观众也可以在“免疫实验室”提供自己的DNA样本,生成自己的基因信息,看看是否容易感染肺结核、疟疾等传染病,也能看到自己拥有的天然免疫力。

在人们闻“流感”色变、越来越恐慌之时,这场展览无疑帮助了人们解惑,也帮助了人们更加理智地对待流行传染病,做到科学防护。观众在“免疫实验室”提交的DNA样本,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。

(三)艺术推动科学的进步

伽利略·伽利雷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先驱,他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物质运动的认识。伽利略的许多科学成就离不开他的艺术造诣。伽利略表明,绘画通过呈现明暗,可以在二维层面展现出三维物质的面貌。数学家哈略特原本是绘制月亮的第一人,但是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,他并没有理解月球上的阴影就是环形山,这一重要的因素被他所忽略,月球的真实面貌并没有被绘制完全。四个月后,伽利略准确地将环形山辨认并刻画出来,之后伽利略又画出了月球盈亏图,他也成为第一个通过望远镜对宇宙天体写生的科学家[2]。由此可见,艺术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
文章来源:《分子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kxxbzz.cn/qikandaodu/2021/0509/942.html



上一篇:煤矿巷道快速掘进施工技术研究
下一篇:当艺术遇见科学

分子科学学报投稿 | 分子科学学报编辑部| 分子科学学报版面费 | 分子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| 分子科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