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栏目设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刊物宗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征稿要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投稿方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收稿方[09/30]
分子科学sci论文发表(sci论文)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这些人是很多的。比如,@生物学鲁老师 、@50年代理工男 这些网友,他们就没有任何收益,但是他们坚持在头条上义务为大家讲解知识、传递科学精神。他
这些人是很多的。比如,@生物学鲁老师 、@50年代理工男 这些网友,他们就没有任何收益,但是他们坚持在头条上义务为大家讲解知识、传递科学精神。他们为了什么呢?他们社会地位早就有了,工作安逸,家庭生活也美满,理工男的女儿都做了知名高校教授了,为什么他们还要这样辛苦呢?还不就是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心,感觉有义务为民众说出吗?一部分民众缺乏科学思维,所以很容易被坏人带偏,他们所做的,就是告诉大家,如何掌握科学的思维,怎么样才能独立思考,不被欺骗,做一个正直的、理性的人。
在网络上,反转成为了一种【信仰】。这是一个典型的迷信行为,缺乏理性精神。比如,有些人在科普文章下面,提不出任何个人的质疑,而是千篇一律的喊口号:【坚决反对转基因。】这种行为就是一种迷信,或者说是一种迷信的信仰。
实际上,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权威科学机构认定转基因有害,所谓“有害”,只不过是一些非主流科学界的个人或者非权威机构的极个别说法。普通人不知道如何获取权威、可靠的信息,这个可以理解,毕竟人的知识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,人不可能个个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会去搜索SCI论文上谷歌学术。不过,即使是一个中学生,也可以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,这样就可以远离迷信。
某些人千篇一律的高喊【坚决反对xxx】,就是典型的迷信思维。他们之前之所以认为“有害”,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接触到有效的信息,是基于他们个人的认知所做出的判断。而他们的判断一旦形成,由于其个人本身就处于迷信状态,所以这种判断立即凝固成一种迷信的信仰,所以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最终导致他们成为一台台【没有灵魂的复读机】。
假设,我是一个对转基因没有认识,但是我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,我是不会高呼“坚决反对xxx”的。很可能,我文化知识有限,也无处了解转基因到底怎么样,我接触到的都是“转基因有害”的信息,但是我是这样说的:
【我反对转基因,因为它们可能有害。】
注意,以上就是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说的。
其中,有“反对”和“可能”两个关键词汇。
“反对xxx”,是我的当前表态,并不加上【坚决】二字。坚决,是一种迷信,因为这是拒绝进一步了解情况的,都彻底“坚决”了,还有什么必要去和人交流呢?所以,【坚决反对】这种永恒表态是错误的、不可取的、应该严厉批评的表述。
“可能”,指的是我承认我现在接受到的是“xxx有害”的信息,所以我在目前阶段接受拒绝转基因。但是,我认为“有害”只是一种可能的定论,并不排除在未来出现新的、权威的证据,来我当前的结论。
何况,“必须有害”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,代表了错误和静止的哲学观点:假设退一万步真的有害,但是科学会不断进步,是完全可以把有害转变为无害的。一味的强调“必须有害”、“永远有害”,所以要“坚决反对”,这本身就不符合科学思维,而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。
所以,从【我反对】和【我坚决反对】的区别之中,就可以体现一个人有没有科学素养。
像@生物学鲁老师 和@50年代理工男 这样有水平的人,他们是不会说【坚决反对xxx】的。他们辛苦的在网络上传播科学,就是为了让大家从“我坚决反对”转变到“我反对”上来。反对是应该被尊重的个人的自由,坚决反对则涉及到迷信,不应该被尊重。他们就是要打破迷信,由此而努力着、坚持着。
有些人读书读博士想当高校教师?
大家好,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,关注大学师生的成长和发展。
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?确实挺辛苦。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?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。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,是这样吗?我敢肯定说,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。
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,可以说,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。只要你肯努力,那就不会穷,而如果你穷,那多半是你不够努力(或者是太清高)。所以,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也特别适合穷人家的孩子,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。
对于一名想当高校教师又想过上好日子的博士来说,他需要经历这么几个过程:
第一,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同样是高校教师,985、211高校教师和双非高校教师有不一样的发展轨迹,和专科学校的老师更是有天壤之别。选择一种平台,就是选择一种活法。在985、211高校,科研就是教师的子。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,恐怕只有到了院士,你才有机会停下来,不过那个时候,你恐怕也停不下来了。有个朋友的导师就是院士,他说老先生70多岁了,还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,早上6点又起来继续干,经常半夜给学生发邮件打。这样的生活辛苦吧?但他们已经乐在其中了。至于收入,随着你科研做得越来越好,回报就会呈指数增长。
文章来源:《分子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2/16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