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栏目设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收稿方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投稿方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征稿要[09/30]
- ·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刊物宗[09/30]
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(讲述·弘扬科学家精神)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“把这个杨梅横切一刀,剖面排布着许多大小、形状各不相同的圆点,可以把它想象成分子筛结构的孔道。目前已知的孔道有200多种,不同孔道‘筛选'不
“把这个杨梅横切一刀,剖面排布着许多大小、形状各不相同的圆点,可以把它想象成分子筛结构的孔道。目前已知的孔道有200多种,不同孔道‘筛选'不同的分子,再进行扩散、吸附、分子间反应等活动。”徐如人说。分子筛在石油加工、精细化工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这期间,不断有人刊发相关论文,徐如人却始终坐住“冷板凳”,整理研究这些看似无序的海量数据,直到合成反应与结构数据库初步建成。徐如人还和吉林大学的计算机专家研讨,开展数据挖掘和研究工作。在此基础上,徐如人及团队开辟了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,使这一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如今,徐如人的学生仍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。
2017年9月,吉林大学71周年校庆之际,徐如人捐赠了自己和妻子庞文琴教授的毕生积蓄,共计500万元,设立庞文琴、徐如人教育基金。“我们就是想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学生,让他们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。”徐如人说。
■记者手记
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际分子筛领域的知名学者,已辛勤耕耘70年。如今,他依旧关注着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。
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,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共培养了10位院士,其中有3位是徐如人的学生。2004至2010年间,实验室引进优秀人才10余人,新开设4个研究方向……“做好年轻人的培养,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,我们的研究事业才能后继有人。”徐如人说。
与徐老熟悉的人,都说他生活里“温厚宽和”。然而,回望他的科研之路,徐老却有着“硬碰硬”的精神。
“硬”体现在面对困难时迎头而上。不论是分子筛理论研究,还是建设实验室,面对难题时,徐老永远不退缩不抱怨,为找到解决办法独辟蹊径。在学术基础、设备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,用“笨办法”总结规律,开辟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,并将这一研究带到世界领先水平。
探索合成新分子筛,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
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徐如人——
与定向合成相关的,还有新的分子筛多功能材料研究工作。20世纪80年代,徐如人指导课题小组,在国际上率先合成4种新类型微孔晶体;1990年,他的团队成功合成具有20元环孔结构的磷酸铝JDF—20,成为超大微孔晶体领域的一项经典成果。
分子筛结构肉眼不可见,为了将海量的实验数据与反应结果联系起来,徐如人只能带领团队用“笨办法”。生成这个孔道需要什么温度?合成需要多大压力?……大家用纸笔把实验数据一一记录下来,并花费3年时间,翻阅了近50年的学术资料。
“硬”还体现在科研攻关中沉得下心。自学外语、钻研文献、反复试验……丰硕成果背后是无数个尝试求索却又无果的昼夜。科研七十载,徐老始终用专注和勤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。
文章来源:《分子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9/15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