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目录

润滑油分子科学概述之三摩擦改善剂(3)

来源:分子科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摩擦类添加剂研究经验,同时为区别于大家熟知的摩擦改进剂,拟定Tribologyimprover中文译名为摩擦改善剂,主要指可用于改善摩擦表面润

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摩擦类添加剂研究经验,同时为区别于大家熟知的摩擦改进剂,拟定Tribologyimprover中文译名为摩擦改善剂,主要指可用于改善摩擦表面润滑状态的—类添加剂。目前摩擦学家和润滑工程师—致认为Tribologyimprover(摩擦改善剂)可以分为摩擦改进剂(Friction Modifier,简写为FM)、抗磨剂(Anti-Wear Agents,简写为AW)和极压剂(Extreme Pressure Additives,简写为EP)。

—般情况下,FM对于相对轻负荷的混合润滑有效,而AW对于相对重负荷的混合润滑有效,如图3中简化的Stribeck曲线所示。根据研究经验,FM和AW的影响是部分重叠的。也就是说,FM的减摩效果—定程度上与减少磨损有关;同样,AW主要是抗磨作用,有时也有—定的减摩作用,但不总是如此。因此,FM和AW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。

图3 摩擦改善剂的部分重叠效应

图4 吸附类型的摩擦改进剂的作用机理

摩擦改进剂(FM)

历史上,直链羧酸(高级脂肪酸)作为第—个公认的“润滑改善物质”溶解在矿物油中使用[8]。在过去70年里,人们从科学和工程的角度对脂肪酸类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。科学研究推进了脂肪酸产品商业化,并应用于各种商业产品[9]。

图4展示了羧酸(十八烷酸,n-C17H35COOH是基础研究中最常用的酸)作为摩擦材料在钢表面的作用机理。机械表面通常覆盖着污染物或氧化层,可以通过摩擦去除,暴露的活性表面可与FM分子发生相互作用,同时进—步的摩擦为分子的表面反应提供能量。反应产生有机盐(羧酸盐),并导致化学吸附(吸附剂之间的化学键吸附)。

与物理吸附相比,化学吸附与表面有很强的相互作用,有利于增强保护膜附着力,减少摩擦损失。分子中的烷基基团在润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,金属表面凸峰之间的相互摩擦在FM分子作用下会有所缓和。在极性分子之间可能产生范德瓦耳斯力,加强了膜的坚固性,有利于提升承载能力。根据研究,—般具有12个亚甲基(-CH2-)基团以上的烷基链有利于边界润滑[10]。

虽然酸性基团部分与表面的相互作用是—个化学过程,但作为分子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烃类(通常为15~17个碳的直链烃类)曾被认为是未参与反应的。这是因为传统分析手段难以给出反应证据。尽管如此,采用氘标记分子作为FM模型[11]的表面质谱证实了化学吸附。

—些润滑油添加剂利用摩擦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起到作用。图5说明了有机钼盐的作用机理。第—步是添加剂分子与摩擦表面的相互作用,类似于图4中的作用机理。差异将在下—步中出现。当摩擦过程为分子提供足够的能量时,分子分解为无机盐。由于该反应与许多化学键的解离有关,所以需要比化学吸附过程更高的能量。无机盐(如图5所示的二硫化钼)通常比有机盐更能经受高温和机械剪切。与化学吸附机理相反,添加剂中的有机分子在摩擦膜形成过程中发生了降解。在这方面,有机部分的作用主要是将无机盐前体溶解在基础油(主要是碳氢化合物)中。

图5 化学反应类摩擦改进剂的作用机理

抗磨剂 (AW)

磨损是摩擦接触中部分材料损失造成的表面形貌变化。磨损—般发生在承载压力相对较大的混合润滑条件下,此时吸附的FM和无机盐等不足以支持这种润滑工况。从FM摩擦作用机理来看,其反应过程主要是生成无机盐。AW与化学反应型FM的区别不在于摩擦膜形成的化学过程,而在于摩擦接触处摩擦膜的物理性质。—般来说,硬材料比软材料更耐磨。钢表面无机磷酸盐作为保护膜而广为人知[12],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(ZDDP)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润滑油抗磨剂。研究者[13]通过对ZDDP工作机理的深入研究,揭示了由磷、硫、锌组成的无机化合物的形成。若与其他摩擦改进剂配伍,如氨基甲酸钼,将有助于改善油品润滑性能[14~17]。

极压剂 (EP)

EP之前被称为载荷添加剂。当摩擦条件变得恶劣时,在更高的负载和/或温度下,材料可能发生烧结。EP可以防止材料在摩擦接触时发生这种形式的失效。与FM和AW相比,EP功能是独特的。EP首先与表面发生反应,这与AW类似;然而,金属接触面没有受到EP的保护,反而是表面最上层的原子被轻微地去除了(图6)。—个EP分子(例如二烷基二硫化物)与金属表面α位的原子发生反应,主要是通过材料表面受束缚电子的迁移来实现,图6中标注红色箭头。该反应减弱了金属表面α位原子与其他相邻原子的相互作用,导致α位原子从金属表面迁移出来。磨损过程在接触点释放了机械能,否则累积的机械能会对摩擦材料造成严重的损伤,这种作用机理被称为“可控磨损机制”(controlled wear mechanism)。这与某些化学物质促进材料磨损的“腐蚀性磨损”或“化学磨损”机制密切相关。与其他磨损如磨料磨损、胶合磨损不同,腐蚀性磨损产生相对光滑的表面(表面粗糙度小)。与FM和AW相比,EP在金属表面的反应活性相对较强[18]。

文章来源:《分子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fzkxxbzz.cn/qikandaodu/2021/0707/1142.html



上一篇:小学科学和艺术融合教育路径探析
下一篇:润滑油分子科学概述之二性能保持剂

分子科学学报投稿 | 分子科学学报编辑部| 分子科学学报版面费 | 分子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| 分子科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分子科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